廣西是我國重要的產糖和制糖區,全自治區有2000多萬蔗農,49個貧困縣中有30多個縣的貧困戶主要收入來源是種植甘蔗。白糖價格及供給穩定對廣西糖業生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幾年來,受糖價下滑的影響,蔗農收入受到了較大的沖擊,加上人工成本增加,化肥、農藥、農膜等農資價格不斷上漲,影響了廣西蔗糖產業的發展,急需探索穩定蔗農收入的新途徑。
蔗農和糖廠:一根甘蔗兩頭都不甜
“俗話說,一根甘蔗沒有兩頭甜。現在我們這里的情況是一根甘蔗兩頭都不甜。”廣西鳳糖羅城制糖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吳龍坤對記者表示,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現在糖廠兩頭都虧,蔗農的收益也不容樂觀,蔗農也不“甜”,糖廠也不“甜”。
“我們糖廠不‘甜’是源于市場波動太大。去年這個時候,我們生產的糖賣6500—6700元/噸,而現在糖只能賣到5200—5300元/噸,前一段時間甚至一度出現過5070元/噸的最低價。按照5300元/噸的成本核算,銷售端是虧損的。”吳龍坤說,因為有最低收購價,所以收購端同樣處于虧損狀態,糖廠處在兩難境地。
“雖然有最低收購價的保護,但由于種植成本增加,蔗農的收益也不樂觀。”吳龍坤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加上地租的話,甘蔗的種植成本在2700元/噸左右。按照畝產6噸來算,就算最低收購價在500元/噸,蔗農的收益也只有300元/畝。
家住廣西羅城仫佬族縣小長安鎮民族村上族屯的馮水亮,經營著52畝甘蔗田,種植甘蔗的收益是全家5口人的全部收入。他對期貨日報記者表示,天氣對于甘蔗產量的影響非常大,如果遇到霜災天氣,就會造成減產。與此同時,種植成本的提升壓縮了本就微薄的收益空間。由于收益較低,當地蔗農的種植積極性明顯下降。
“跟以往相比,現在蔗農的種植積極性下降非常明顯。”據吳龍坤介紹,2013年羅城縣蔗區原料蔗的總產量是89萬噸,2014年直接跌到了62.5萬噸,到2015、2016年的時候又跌到了46.2萬噸,這個跌幅是比較大的。現在羅城縣蔗區的原料蔗總量剛剛恢復到55萬噸,這是因為這兩年制糖企業加大了對蔗農的補貼力度,有一些蔗農看到這些補助能夠抵消農資的投入,才愿意種甘蔗。“我們公司原本設計的日榨產能是8000噸,現在由于收不上來甘蔗,只能實現日榨5500噸。這意味著我們設計產能的規模經濟效益是無法實現的。”吳龍坤對記者說。
“價格是供需關系的體現,也是實現資源均衡配置的重要手段。事實上,白糖價格對食糖產業鏈的影響是十分廣泛的。”農業農村部糖料全產業鏈農業信息分析預警團隊首席分析師馬凱對記者說,自2017/2018榨季以來,受國際食糖價格低迷、國內市場信心不足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國內食糖價格持續下行,目前已低于多數制糖企業的成本線,制糖企業經營困難。我國制糖行業在2015/2016、2016/2017兩個榨季盈利后,2017/2018榨季再度虧損。根據中國糖業協會的統計,2017/2018榨季我國制糖行業虧損19.2億元。如果低迷的價格長期持續,制糖企業持續虧損,勢必將影響糖廠對糖料種植的投入力度,糖料收購價面臨下調壓力,糖料款的兌付也將面臨困難,進而影響蔗農的收益。
基于此,“保險+期貨”試點的推出恰逢其時,并于11月初在廣西羅城縣舉行了簽約儀式。該試點也成為鄭商所首個“保險+期貨”縣域全覆蓋項目,為羅城縣約8000戶蔗農提供收入保障。
“多方合作,共同開展白糖‘保險+期貨’縣域全覆蓋項目,是積極響應和落實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的具體措施,是助推羅城縣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有力保障。‘保險+期貨’試點的落地對羅城縣甘蔗種植業一定會產生積極促進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政府的負擔,為蔗農穩收、增收提供了保障。我們也將借此機會積極探索白糖產業在羅城縣的特色發展之路,助推羅城縣全面脫貧攻堅。”廣西羅城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吳國軍在簽約儀式上表示。
“保險+期貨”:強強聯手保障蔗農收入
據了解,此次“保險+期貨”試點項目由人保財險北京分公司以及南華期貨、永安期貨、新湖期貨合作實施。四家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均在簽約儀式上表示,各方將加強合作,積極完成羅城縣蔗農收入保障的目標。
“保險具有經濟補償、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三大基本功能,本質上說就有扶危濟貧、互助共濟的作用。近年來,‘三農’保險已成為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提高貧困人群抗風險能力、放大扶貧資金使用效率、推動貧困地區農業轉型升級、提高扶貧精準度的有效方式,農業保險在化解農業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保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業發展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人保財險農村保險事業部李樹新在簽約儀式上表示,此次通過“保險+期貨+政府+貧困戶”的跨界合作,以精準扶貧為坐標融合推進,對鄭商所重點支持的廣西羅城縣13萬畝甘蔗價格保險進行全保證,為實現更有深度和廣度的保障升級按下了“快進鍵”,實現了金融扶貧的一次新突破。
事實上,由于蔗農對金融工具缺乏了解,人保財險北京分公司在“保險+期貨”前期推廣階段遇到了一些困難。“在業務推廣階段最大困難就是針對農戶的知識普及,如對于期貨價格作為承保和理賠依據的解釋、期貨價格和現貨價格的區別等。由于此次項目是全縣覆蓋,關于保險產品、保險責任的推廣解釋工作量很大。針對上述現狀,前期我們對涉及該項目的農險業務人員進行了詳細的培訓,使其了解業務構成,包括保險責任、賠付依據等。此外,我們還制作了宣傳手冊、海報等,簡單明了地向蔗農進行宣傳解釋。我們還有效依托當地政府、糖廠的社會資源開展業務。”人保財險北京分公司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據了解,此次“保險+期貨”試點項目由南華期貨、新湖期貨、永安期貨三家期貨公司共同為羅城全縣域的白糖提供再保。“此次項目由三家期貨公司和一家保險公司共同合作,集思廣益。保險公司提需求,期貨公司利用自身的專業能力,設計出加強型亞式+保底賠付的產品結構。其亮點在于對農戶進行賠付時,可選取對農民有利的價格進行結算。”上海新湖瑞豐金融服務有限公司總監廖翔云告訴記者,此次參與試點項目的三家期貨公司在“保險+期貨”業務方面較有經驗,強強聯合將是以后“保險+期貨”業務運作的常態。
“保險+期貨”試點項目中,期貨公司通常承擔的是再保險的角色。“對期貨公司來說,“保險+期貨”項目的推出,擴大了風險管理公司場外期權業務的市場規模,也使公司場外業務的產品類型和客戶類型更加豐富,拓寬了服務實體經濟的受眾范圍和地理范圍。”浙江南華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產品設計總監李章益對記者說。
在廖翔云看來,“保險+期貨”是期貨公司金融創新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體現,不僅能夠提高期貨公司從業人員的專業性,還刷新了農戶對期貨公司及期貨工具的固有認知,提高了期貨公司的市場認可度。“此外,參與‘保險+期貨’的試點項目也切實提升了期貨公司的場外業務規模,目前‘保險+期貨’業務占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公司場外業務量的比重較大。”她說。
未來可期:探索更加靈活有效的模式
靠天吃飯是傳統農業生產面臨的難題。農產品價格波動對農民的收入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農民對管理價格風險是有潛在需求的。但是期貨專業性很強,風險很大,絕大多數農民不具備直接參與期貨市場的能力。“保險+期貨”用市場化手段管理農產品價格波動風險,將原本不可保的價格風險變得可保,也不會對現貨市場的價格產生扭曲,可以為我國農產品價格機制改革提供有效的借鑒,為進一步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提供政策儲備。
在馬凱看來,白糖“保險+期貨”試點項目把金融創新和農產品市場特點結合起來,既符合國家農業政策調整和農產品市場調控的發展方向,又滿足了金融機構和制糖企業等市場主體業務創新和發展的需求,同時還穩定了農民的收益預期,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2016、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提出探索‘訂單農業+保險+期貨(權)’試點。糖料產業是典型的訂單農業,發展白糖‘保險+期貨’完全符合政策調整改革的方向。”他說。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國家支農惠農富農強農的力度只會增強不會減弱。在農業發展過程中有許多商機,國家鼓勵金融資本進入農業,支持農業發展,因此,保險公司、期貨公司等金融機構通過業務創新進入農業領域,對于企業來說既開辟了新的利潤增長點,又能分享我國農業的發展成果。與此同時,白糖‘保險+期貨’項目有助于提高蔗農種植積極性,增加糖料種植面積和產量,進而保障制糖企業穩定的原料供給。”馬凱表示,“保險+期貨”試點項目穩定了糖農的收入預期。羅城縣是深度貧困地區,甘蔗是當地的主要經濟作物。白糖“保險+期貨”項目通過市場化的手段,幫助糖農規避價格波動風險,保障其收入水平,對于當地農民增收和社會穩定均有積極作用。
“可以說發展白糖‘保險+期貨’項目,中央有政策、企業有動力、農民有需求,因此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馬凱說。
當然“保險+期貨”試點項目發展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推廣方面的問題。在廖翔云看來,要解決推廣方面的問題,首先需要政府參與進來,只有政府參與才能把“保險+期貨”業務做大做強。“可喜的是,經過這幾年的試點,各級政府都逐漸認識到‘保險+期貨’業務的價值,并參與進來。”她說。
“我國農民經營分散,組織化程度低,生產規模小,‘保險+期貨’若想發揮更大作用,引入大型涉農企業、行業龍頭勢在必行。”浙江永安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場外衍生品部總監蔣寒立對期貨日報記者表示,目前的“保險+期貨”試點項目將部分涉農企業擋在了外面,場外期權可以彌補這一空缺。期貨風險管理公司與涉農企業簽訂場外衍生品協議,協助對沖價格風險;還可以通過合作套保的方式協助企業管理基差風險,甚至引導企業通過交割參與期貨市場等。
在蔣寒立看來,經過幾年項目經驗的積累,“保險+期貨”應從最初的簡單、粗放型向更精細、更精準的模式轉變。“首先,不同農產品之間具有不同的特性,種植的季節性、價格波動的周期性都應被考慮在內,盡可能使項目周期符合真實的農業需求。其次,現貨與期貨之間的關系也應梳理清楚,盡可能避免期現價差和地區價差給項目帶來的不利效果。這方面交易所和期貨公司應發揮更大的作用,保險公司與期貨公司在產品設計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交流。”他說。
“針對不同的受眾群體,可以推廣不同的風險管理工具。”蔣寒立解釋說,如農戶可以參加農業保險的投保,涉農企業可以參與場外期權的操作,并在方案合理、操作合規、保證權利金用途的前提下,適當給予涉農企業部分資金補貼,鼓勵類似模式的開展與嘗試。當項目方案中存在針對不同需求、不同方向、不同價格的產品組合時,賠付率自然會有所提高。
經過這幾年的探索,“保險+期貨”試點的模式也不斷推陳出新,衍生出更加靈活、有效的模式,如探索收入險等。“未來,期貨公司和保險公司要不斷對‘保險+期貨’模式進行創新,充分發揮期貨公司專業性,監管機構對于創新型保險應給予鼓勵和特批,靈活利用衍生品工具保障農民受益。”廖翔云表示。
來源:期貨日報